如何挑選健康的食用油

作者:

分類:

走進超市的油品區,面對琳瑯滿目的選項,您是否感到眼花撩亂?豬油、橄欖油、葵花油…網路上的說法日新月異,一下推崇傳統豬油的穩定性,一下又將橄欖油奉為健康的聖品。究竟哪一種油才最適合我們的烹飪習慣與健康?自從在家裡比較常料理後,就開始有比較注意自己使用的油品,一開始也是做了很多功課,所以寫下這篇將我整理好的資訊分享給需要的人,也給我自己做個筆記。

脂肪酸

首先,要了解油的好壞,必須認識它的基本組成 – 脂肪酸。脂肪酸的分類是決定油品健康與否的關鍵。油品主要由以下幾種脂肪酸構成:

飽和脂肪酸 (Saturated Fatty Acids, SFA)

  • 定義:脂肪酸分子中不含有不飽和鍵(雙鍵)的脂肪酸,碳鏈中的氫原子達到最大值,因此稱為「飽和」。
  • 物理特性: 由於分子結構規整,分子間作用力強,與同樣碳數的不飽和脂肪酸相比熔點較高,長鏈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通常呈固態。
  • 主要來源: 主要來自動物性油脂,如牛油、豬油、奶油;部分植物油如棕櫚油、椰子油也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酸。
  • 對健康的影響: 提供身體能量,但攝取過多容易堆積脂肪,並會增加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(壞膽固醇),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和中風風險。

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(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, MUFA)

  • 定義:分子中只有一個雙鍵,其餘皆為單鍵。
  • 物理特性: 含有較多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脂肪(經氫化過程的脂肪除外)在室溫下通常呈液體狀態。
  • 主要成分: 最常見的是 Omega-9 脂肪酸(如油酸),人體可自行合成,因此屬於非必需脂肪酸。
  • 主要來源: 橄欖油、酪梨油、苦茶油、芥花籽油、花生油、菜籽油、堅果、牛油果和芝麻油等。
  • 對健康的影響: 相對穩定,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 (LDL),稍微升高好膽固醇 (HDL),兼具抗氧化特質,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。
  • 食用建議: 研究證據支持食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的植物性食物,特別是特級初榨橄欖油和堅果,對整體健康有益。

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(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, PUFA)

  • 定義:分子中有多於一個雙鍵。
  • 物理特性: 在室溫下呈液體狀。
  • 主要成分: 包含 Omega-3 和 Omega-6 脂肪酸,這些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,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的必需脂肪酸。
  • Omega-3 脂肪酸: 包括 α-亞麻酸 (ALA)、EPA (二十碳五烯酸) 和 DHA (二十二碳六烯酸)。ALA 可在體內代謝成 DHA 和 ARA (花生四烯酸)。充足的 Omega-3 攝取可以保護血管,減少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甚至癌症及不孕的風險,也可幫助腦部發育。
  • Omega-6 脂肪酸: 包括亞麻油酸 (LA) 和 γ-亞麻酸 (GLA)。現代飲食中 Omega-6 成分攝取過多,反而會促進發炎。
  • 主要來源: 葵花籽油、粟米油、大豆油、紅花籽油、果仁及魚油等。植物性油脂中含 Omega-3 的包括亞麻油、紫蘇及海藻油。
  • 對健康的影響: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(LDL),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(HDL),相對比飽和脂肪健康。然而,雙鍵較多也使其更容易發生氧化反應,相對不穩定、不耐熱,因此不適合用於高溫烹調,需要小心保存。

反式脂肪酸 (Trans Fatty Acids)

屬於不飽和脂肪酸,其雙鍵所處的碳原子旁邊兩個氫原子分處兩邊(反式結構)。

  • 形成原因:
    • 人工反式脂肪: 主要是在植物油的「氫化過程」中形成,以延長食物保質期和增加口感。許多速食連鎖店過去曾大量使用。
    • 天然反式脂肪: 少量存在於反芻動物(如牛和羊)的脂肪和乳汁中,例如共軛亞油酸,這類天然反式脂肪在營養分類上不歸類為對人體有害的反式脂肪。
  • 對健康的影響: 人工反式脂肪對健康有害,並非人體所需營養素。它會增加壞膽固醇 (LDL) 並降低好膽固醇 (HDL),進而大幅提高罹患冠心病、高血脂、脂肪肝、糖尿病併發症、記憶力下降、失智、罹癌和不孕的風險。其危害甚至高於動物性飽和脂肪酸。
  • 食物來源: 氫化植物油製成的人造牛油、起酥油、餅乾、脆片、炸薯條、蛋糕、沙律醬、餡餅及植脂奶粉等。
  • 攝取建議: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,反式脂肪攝取量應維持在極低水平,少於人體每日所需熱量的1%。台灣食藥署也已於2018年全面禁止食品添加反式脂肪。

市售常見料理油品比較

台灣的傳統家庭料理普遍習慣大火快炒,因此傳統上偏好使用發煙點高、價格實惠的植物油(如大豆油、花生油)。而在歐美飲食中,烹調方式多為烘烤、水煮、或低溫嫩煎,加上涼拌沙拉的文化盛行,因此橄欖油、奶油等便成為廚房中的主流。

油品種類主要脂肪酸發煙點適合烹調方式備註
動物油 (豬油、奶油)飽和脂肪酸煎、炸飽和脂肪佔 40-60%。偶爾使用即可,不建議長期大量食用。
橄欖油 (初榨)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低 (約 140-160°C)涼拌、低溫拌炒富含 70%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,是健康的代名詞。
橄欖油 (精鍊)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中高 (約 180°C 以上)一般炒菜經過精煉,發煙點較高,但部分營養可能流失。
酪梨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 (約 220-260°C)高溫烹調、煎、炒富含 70% 以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。質地較濃稠,有人會覺得它本身味道較重。
苦茶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 (約 220-260°C)高溫烹調、煎、炒富含 70% 以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,是台灣的優質油品。有人會不喜歡它本身的味道
一般植物油 (花生、葵花、葡萄籽油等)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高 (約 210-230°C)煎、炒、炸單價較低,常見於家庭及外食料理,但通常Omega-6含量較高,過量攝取可能促進發炎。

大部份的外食可能因成品考量,多使用花生油和葵花油,可能會造成Omega-6攝取過量而促進身體發炎反應。建議如果自己在家料理,可多使用橄欖油和酪梨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,以平衡脂肪酸的攝取。

發煙點

許多人有「發煙點」的迷思,認為發煙點越高越好。確實,發煙點高可以減少油煙的危害,但高溫本身就會讓油脂產生變質,無論你用什麼油,只要是高溫煎炸,都會產生自由基等有害物質。因此,減少高溫煎炸的烹調方式才是健康的關鍵

聰明的用油策略,是根據不同的料理方式選擇適合的油品。每種油都有其最適合的舞台,關鍵就在於「發煙點」。例如,製作涼拌沙拉或低溫料理時,富含多酚、風味十足的初榨橄欖油是首選。若要進行一般的中式快炒,則應選擇發煙點較高的精煉橄欖油、酪梨油或苦茶油,這樣既能保留食材美味,又能避免產生有害油煙。為不同的烹調方式準備適合的油

Omega-3

Omega-3 也是一種重要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也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脂肪酸,因此需要透過飲食來攝取。它在體內扮演著抗發炎的關鍵角色,與 Omega-6 脂肪酸的平衡對整體健康至關重要。

  • 主要類型:
    • ALA (α-亞麻酸): 主要來自植物,身體可以將其轉換為 EPA 和 DHA,但轉換率有限。
    • EPA (二十碳五烯酸): 主要來自海洋生物,對心臟健康和抗發炎有重要作用。
    • DHA (二十二碳六烯酸): 對大腦和眼睛的發育及功能至關重要。
  • 食物來源:
    • 植物性來源 (ALA): 亞麻籽油、紫蘇油、奇亞籽、核桃。
    • 動物性來源 (EPA & DHA): 魚油(如鮭魚、鯖魚、沙丁魚)、海藻油。
  • 健康益處: 充足的 Omega-3 攝取有助於保護血管、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、支持腦部發育與功能,並可能降低罹患糖尿病、癌症及不孕的風險。

特別要注意的是堅果的部份。很多人以為吃任何堅果都能補充 Omega-3,但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。事實上,在常見的堅果中,只有核桃含有較豐富的 Omega-3 (ALA)。其他堅果雖然也富含健康的單元不飽和脂肪、蛋白質和纖維,但它們的 Omega-3 含量相對較低,有些甚至含有較高比例的 Omega-6 脂肪酸(例如杏仁、腰果)。因此,若想透過堅果來補充 Omega-3,核桃會是最佳選擇。

總結

總結來說,攝取健康的脂肪並非單純地攝取某個特定的脂肪酸,而是追求各種脂肪酸的「黃金平衡」。Omega-6 也是人體必需的脂肪酸,但現代飲食讓我們太容易超標,導致身體傾向發炎。因此,我們的策略應該是:主力攝取富含 Omega-9 的好油,積極補充 Omega-3 來抗發炎,同時有意識地減少 Omega-6 的攝取,並適量攝取飽和脂肪,最後則是盡量避免人工反式脂肪。

基於這個原則,在我們一半外食、一半自己煮的生活型態中,我們的做法是:為了減少身體發炎,主要選擇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(大多是初榨),因為我們的料理方式以中低溫拌炒為主。再搭配平常多吃魚類和核桃,來補充Omega-3,以達到整體脂肪酸的平衡。先前有試過酪梨油,但覺得太濃稠,且小朋友不喜歡它本身的味道,就還是換回橄欖油。品牌的部份,因多是從好市多 (Costco)買的,所以那邊有什麼品牌,基本上就買什麼。

最後,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各位讀者也能找到自己的油脂平衡。